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104學年度第二期文光生物世界社群研討紀錄 105.5.4




()104學年度課程實施情形檢討
  1. 一年級:配合生活課程,進行[校園的樹朋友]主題活動,在「大樹在哪裡」部分,考量一年級孩子能力有限,因此設定了校園內常見且較具代表性的幾種大樹為目標進行教學。經由觀察體驗與實做的教學歷程,孩子吸收得很快,辨識功力提升。原本規劃3節的課程,因實際觀察過程較花時間,建議設計再多些時間。「落葉分分看」部分,採小組合作,撿拾落葉更有效率,分類討論經過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較能多元的思考和討論,進行探索。「大樹拓印畫」和「落葉拼拼樂」部份,在教學設計上,將以往每個小朋友個別完成的實作學習,修改為分組共同構思,合作完成。學生在實作過程中,能互相協助、分工合作,所以在落葉的撿拾、樹幹與落葉的拓印上都更有效率,做出來的成品也更具特色與多元。整體而言,學生在活動進行時十分投入的學習,但活動進行仍有超出預期時間的問題,故可考量在節數的安排再增加。
  2.  二年級上學期的教學單元:[校園鳥類追追追],在課程設計上,和退而不休的自然專家--劉主任幾次討論後,設定了麻雀、白頭翁、綠繡眼、斑文鳥、赤腰燕、白鶺鴒等六種較常在校園中出沒的鳥類為觀察對象進行教學設計,劉主任也提供了許多過往在校園中捕捉到這六種鳥類的珍貴照片,方便孩子辨識,因此在教學之初,學童們透過鳥類照片,以及從網路上搜尋到的相關影片及鳥叫聲的觀賞,對這六種鳥類有一定的認識,也學得興致勃勃。然而在校園鳥類巡禮時便遇到些許的困境。老師發現,鳥類最常出現的時間,是一天的清晨與傍晚,小朋友不在學校的時間,而當在課堂上進行「校園鳥類巡禮」教學活動時,往往見不到鳥類蹤跡,相當可惜!不過,在課程結束之後,小朋友只要在校園中看到鳥巢、鳥的蹤跡,都會很開心的來和老師分享。一顆「賞鳥、愛鳥」的種子埋下了,樂見它能繼續萌芽……。建議今後進行此教學活動時,毋須設限於固定的六種鳥類。以此次教學經驗,課程進行中幾乎未能找到白鶺鴒的蹤跡,反而多次看到教學設計中未曾列入的大捲尾、紅鳩、喜鵲……等鳥類。因此,建議先讓學童進行校園鳥類觀察,再針對觀察到的鳥類做進一步的探索,相信會更加切合實際。二年級下學期教學單元為[我愛黑眼珠](認識黑眶蟾蜍),三月正值黑眶蟾蜍繁殖季節,老師帶領小朋友到校園水生植物池觀察黑眶蟾蜍的卵串、蝌蚪和小蟾蜍,親手布置飼養箱,觀察黑眶蟾蜍的成長過程、型態特徵、生活習性……等,小朋友學習興趣濃厚。因學習單設計以觀察記錄黑眶蟾蜍外型特徵、生活環境為主,所以將採分組學習、合作記錄方式完成。目前活動尚在進行中。
  3. 三年級已利用自然課種植蔬菜,請學生觀察並紀錄,但因校舍改建,學生不能到後花園執行,只能利用班上的小盆栽做觀察記錄,小書可能無法呈現完整的觀察紀錄,期待新的學期學生能觀察到更完整的紀錄。
  4. 四年級進行昆蟲相關的知識教學,學生在觀察昆蟲後,進行昆蟲種類選擇與生物習性/特色的資料搜尋,將有關的昆蟲習性與特性製作成小書來展示學習成果,班級任導師將利用藝術與人文、彈性課程來協助製作介紹昆蟲的小書,目前導師已經利用彈性課程教授孩子如何善用網路與圖書資源進行所需資料的蒐集與彙整,以便自然老師進行接下來的課程進度,此外,導師也在彈性課程進行生命教育,藉此機會宣導愛護自然與昆蟲/動物的重要觀念,導師的角色與工作分配--協助自然老師進行課程,建立資料蒐集與彙整的基本能力、協助昆蟲小書的製作與進度督促、培養學生尊重生命(昆蟲)的良好人文觀念。
  5. 五年級:利用自然課讓學生透過觀察校園植物,瞭解植物的外型、型態特徵並進行分類。各班級任導師將利用藝術與人文課程帶領孩子認識詩詞中的植物,且將校園文光植物之美利用水彩畫技巧將美景描繪於扇子上,並於扇子上題上相關的詩詞。
  6. 六年級:結合六下自然課第三單元生物與環境,探討生物生長的環境、人類活動對 環境的影響及珍惜自然資源的課程,結合文光生物世界,分組討論文光校園的環境與生物生長的議題,再請學生做成報告。
(二)陶藝教育作品與文光生物世界主題教學結合建議
請陶藝老師針對各年齡層的孩子應具備的陶藝能力,結合以下主題,設計兼具實用與教學功能的作品。
  1. 一年級以「校園的樹朋友」為主題
  2. 二年級以「校園鳥類」「黑眶蟾蜍」為主題
  3. 三年級以「蔬菜」為主題
  4. 四年級以「昆蟲」為主題
  5. 五、六年級以「校園生態地圖」為主題
(三)請社群夥伴提醒同學年夥伴及科任老師於六月底完成本學年度的成果彙整。並針對下學年度彈性學習節數的調整進行討論,以利6/22課發會進行修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