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 星期一

藝術與人文學習社群研討紀錄(三)

魏老師的書法教學之經驗分享
 
()反思:
1.書法教學目的為何?答:學習寫字
2.書法教學能選擇哪些主題?
  (1)字帖從哪裡來?碑文的歷史背景?由來?地理位置?
  (2)文化內涵的介紹,例如:為何國字由上而下書寫?為何國字由左而右書寫?
由上而下書寫:過去書寫於牘上,受限於牘(木片)本身瘦長的形狀,所以由上而下書寫。
由左而右書寫:過去竹簡捲起來的方向,以及成冊後擺放的順序,形成由左而右書寫。
  (3)從象形文字猜國字:介紹文字造型與文字之間的關聯。
書法教學的內容,不僅僅是寫字,透過限定時間、增加書寫練習量均無法有效修正學生應付學習書法的態度,教學者能嘗試透過豐富的書法教學,引起學生對書法學習的動機,畢竟學生只要不喜歡就不會投入學習。
()經驗分享:
1.使用硬筆字輔助書寫練習。
2.年紀越小的學生,越應該建立正確的握筆姿勢。
3.國小階段的書法教學,值得思考是否強調書寫技巧的教導,亦或是廣泛性的瞭解書法。
4.魏老師的書法作業批改方式:
 (1)表現好的不改(不圈紅字),被老師改的才稱為不好。
 (2)批改使用毛筆;評語部分,毛筆或原子筆皆可,通常都只用毛筆寫等第,評語省略。
 (3)等第不給低分,著眼強調學生在乎被肯定,通常都給學生甲、優。
 (4)批改可以給分數,不過建議用國字書寫分數,例如:九十分,而非90分。
 (5)學生程度落差大,所以在批改時,只針對本節課設定的重點筆畫做修正,將學生叫到身邊,親自示範給學生看,學生心不在焉也是正常的表現,通常一個學生需要經過30次以上的示範,才能習得選定強調的重點筆畫。
5.文房四寶的品質也會影響書寫的表現。
()討論與迴響:
1.書法教學的內容不僅只有寫字,再加上書寫教學的節數少,是否重新衡量書法作業繳交的份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